欢迎访问宝鸡市川渝商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川渝文化 > 正文
巴蜀文化渊源
发布时间:2012-7-25  阅读:2118次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秦汉到近、现代巴蜀大地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张木式、杨升庵、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许多文化领域,诸如汉赋、唐诗、宋词、蜀学、史学、道教、天文、易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巴蜀的文化和宗教,与齐鲁的儒学、三晋的法学、荆楚的道家,共同形成了祖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色。
 
    巴蜀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之地,自古与西南各族和南亚各国保持着密切交往,巴蜀文化影响了西南各族乃至南亚诸国,使巴蜀文化冲破了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具有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
 
   “巴蜀文化”作为学术术语提出已近50年,郭沫若、卫聚贤、顾颉刚、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任乃强、缪钺、张秀熟、邓子琴等国学大师对巴蜀古史传说、古代历史、民族、学术、宗教和考古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划时代的成果。在西南地区,我校素来是巴蜀文化研究的带头人,50多年来先后出版和发表了约450余种论著,近年来巴蜀考古也获重大成果,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以成都“宝墩文化”命名的古城遗址发掘,三峡古人类遗址的发现,都凝聚了川大学人的心血,1999年川大师生对三峡李家坝原始人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我校博物馆4万余件以巴蜀及西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物收藏,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条件。
 
    四川大学早在1991年即已成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并接受邵逸夫捐款修1000余平方的“中心”大楼。1997年开始的“211工程”,我校又将巴蜀文化研究列为重点建设课题。目前,该中心与实体型研究所古籍所组合成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所,该所丰富的藏书和专职研究队伍,为全面开展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我校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专门史三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巴蜀文化高级人材培养提供了学术保障。
 
    巴蜀文化的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四川大学历代学人对巴蜀文化研究的既有基础,使该所具有成为全国性研究基地的充分条件。该基地一旦批准建立,我校将尽最大努力支持该基地建设,为之提供更为优越的研究条件,在教育部按年拨款30万元外,每年配套不低于30万元、基地每年自筹10万元,共70万元用于巴蜀文化研究,以便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建设新西南、促进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依据和学术参考,使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美的新姿。
宝鸡市川渝商会 版权所有
地址:宝鸡市金台大道世纪旺座20楼 联系电话(传真):0917-3325066 联系人:张丹(13759783078)
E-mail:2841871139@qq.com 网址:www.sxbjcysh.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